屍檢研究結果正改變新診斷癌症的處理方式

文章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我們從屍檢研究中學到什麼(關於癌症的過度診斷)

    屍檢研究為癌症的自然病程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這些研究檢查了死於癌症以外的原因的個體中未確診癌症的患病率,為可能從未引起癥狀或死亡的癌症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以下是我們可以從屍檢研究中瞭解到的有關過度診斷的資訊:

    (一)未確診癌症的患病率

    屍檢研究表明,許多癌症在人的一生中仍未被發現,這表明有些癌症是惰性的(非侵襲性的),可能永遠不會發展到造成傷害。

    【主要發現】

    1. 前列腺癌:
      屍檢研究發現,30-50% 的 50 歲以上男性患有未確診的前列腺癌,老年人的發病率更高。這些癌症大多是低級別癌症,不太可能引起癥狀或死亡。
      參考資料:Sakr 等人,泌尿外科雜誌(1993)。
    2. 乳腺癌:
      在 6-10% 死於非癌症原因的女性中發現了未確診的乳腺癌,這表明一些乳腺癌仍然是無癥狀和非致命的。
      參考資料:Nielsen et al.,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1987)。
    3. 甲狀腺癌:
      屍檢研究在 5-10% 的個體中檢測到甲狀腺癌,其中大多數是不會造成傷害的小的惰性狀微癌。
      參考資料:Harach 等人,世界外科雜誌(1999)。
    4. 胰腺癌:
      在 1-2% 的屍檢中發現了偶然的胰腺癌,這表明一些胰腺癌仍然是無癥狀和非致命的。
      參考資料:Kimura et al.,Pancreas(1994)。

    (二)某些癌症的惰性

    屍檢研究強調了惰性癌症的存在,這些癌症可能永遠不會發展到導致癥狀或死亡。這些發現支援過度診斷的概念,尤其是在篩查計劃檢測到早期或癌前病變的癌症中。

    【主要發現】

    1. 屍檢時發現的許多癌症是小的、局部的和低級別的,表明它們不太可能進展。
    2. 例如屍檢發現的前列腺癌通常為 Gleason 評分 6 分或更低,表明侵襲性較低。

    (三)篩查計劃中的過度診斷

    屍檢研究提供了過度診斷的間接證據,表明通過篩查發現的一些癌症如果不被發現,永遠不會造成傷害。

    【主要發現】

    1. 屍檢研究中未確診癌症的高患病率表明,篩查計劃可能會檢測到不會進展的惰性癌症。
    2. 例如通過篩查廣泛發現甲狀腺癌導致診斷顯著增加,而死亡率卻沒有相應降低,這表明過度診斷。

    (四)對癌症篩查和管理的影響

    屍檢研究對癌症篩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平衡早期發現的好處與過度診斷的風險方面。

    【主要經驗教訓】

    1. 風險分層:
      篩查計劃應側重於檢測侵襲性癌症,同時盡量減少惰性癌症的檢測。
    2. 主動監測:
      對於低風險癌症(例如低級別前列腺癌、小甲狀腺癌),主動監測可能比立即治療更合適。
    3. 知情決策:
      應告知患者過度診斷的可能性以及篩查的風險和益處。

    (五)屍檢研究的局限性

    雖然屍檢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但它們也有一些局限性。

    1. 選擇偏倚:
      屍檢人群可能不代表一般人群。
    2. 死因:
      死於非癌症原因的個體可能與死於癌症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癌症特徵。
    3. 病理解釋:
      屍檢時癌症的分類可能與臨床診斷不同。

    屍檢研究表明,許多癌症在人的一生中仍未被發現,不太可能造成傷害,這為癌症篩查計劃提供了過度診斷的證據。這些發現強調了風險分層、主動監測和明智決策的重要性,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過度診斷的危害,同時保留早期發現的好處。通過瞭解癌症的自然病程,臨床醫生和政策制定者可以制定更有效且以患者為中心的癌症篩查和管理策略。

    這些發現正在改變我們面對新診斷癌症時的思考

    屍檢研究、篩查試驗和過度診斷研究的結果越來越影響臨床醫生和患者處理新診斷癌症的方式。這些見解正在塑造一種更加細緻入微、以患者為中心的癌症診斷和管理方法。以下是這些發現如何改變我們看待新診斷癌症的方式:

    (一)強調風險分層

    【變化】並非所有癌症都是一樣的。臨床醫生現在更專注於根據癌症的侵襲性和進展可能性對癌症進行分層。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前列腺癌:Gleason 評分和基因組測試(例如 Oncotype DX)等工具有助於區分侵襲性癌症和惰性癌症。
    2. 甲狀腺癌:腫瘤的大小、亞型和分子特徵指導治療與主動監測的決策。
    3. 乳腺癌:生物標誌物和影像學檢查用於評估復發風險和定製治療。

    (二)促進主動監控

    【變化】對於低風險癌症,主動監測(監測而不立即治療)正成為一種更被接受的避免過度治療的方法。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前列腺癌:患有低風險前列腺癌的男性通常通過定期 PSA 測試、MRI 和活檢進行監測,而不是立即接受手術或放療。
    2. 甲狀腺癌:小的、低風險的狀甲狀腺癌可以通過超聲波監測,而不是通過手術切除。
    3. 乳腺癌:DCIS(導管原位癌)越來越多地通過對特定病例的主動監測進行管理。

    (三)減少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

    【變化】對過度診斷的認識導致篩查和診斷方法更加謹慎,特別是對於惰性病例患病率高的癌症。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篩查指南:正在完善篩查計劃(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以關注高危人群並減少不必要的檢測。
    2. 診斷閾值:病理學家正在對一些低風險病變進行重新分類(例如將某些甲狀腺腫瘤重命名為“非浸潤性濾泡性甲狀腺腫瘤”而不是“癌症”),以避免過度治療。

    (四)共同決策

    【變化】患者越來越多地參與有關其護理的決策,重點是瞭解治療與觀察的風險和益處。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臨床醫生使用決策輔助工具説明患者瞭解過度診斷的可能性、治療的潛在益處和副作用的風險。
    2. 例如考慮對前列腺癌進行 PSA 檢測的男性被告知過度診斷的風險以及如果檢測到癌症時進行主動監測的可能性。

    (五)整合生物標誌物和高級診斷

    【變化】生物標誌物和先進的診斷工具被用於更好地預測腫瘤行為和指導治療決策。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液體活檢:目前正在探索 ctDNA 檢測以監測腫瘤動態並檢測治療后的微小殘留病(MRD)。
    2. 基因組分析:Oncotype DX 和 MammaPrint 等測試用於評估乳腺癌復發風險並指導化療決策。
    3. 影像學進展:MRI 和 PET-CT 用於更好地表徵腫瘤並避免不必要的活檢。

    (六)關注生活品質

    【變化】人們更加重視保持生活品質,特別是對於不太可能造成傷害的癌症。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對於低風險癌症,臨床醫生優先考慮盡量減少副作用並避免可能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的治療。
    2. 例如患有低風險前列腺癌的男性可能會選擇主動監測以避免手術或放療的副作用。

    (七)優化篩選計劃

    【變化】篩查計劃正在量身定製,以關注高危人群並減少惰性癌症的檢測。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乳腺癌:乳房 X 光檢查越來越多地針對 50-74 歲的女性,而年輕或老年女性的篩查頻率較低。
    2. 前列腺癌:只有在討論風險和益處后,才建議進行 PSA 檢測,尤其是對於 70 歲以上的男性。
    3. 甲狀腺癌:由於過度診斷率高,不鼓勵無癥狀個體進行超聲篩查。

    (八)教育臨床醫生和患者

    【變化】越來越多的努力讓臨床醫生和患者瞭解過度診斷和平衡決策的重要性。

    【它是如何應用的】

    1. 醫學培訓計劃正在納入有關過度診斷和風險分層的課程。
    2. 公共衛生運動正在提高人們對過度診斷風險和明智決策重要性的認識。

    屍檢研究、篩查試驗和過度診斷研究的結果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處理新診斷癌症的方式。通過強調風險分層、主動監測、共同決策和高級診斷,臨床醫生可以減少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同時確保患者得到適當的護理。這種向更細緻和以患者為中心的方法的轉變正在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並維護他們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6個肺癌過度診斷的證據

    返回頂端